贺丹: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之路
发布日期:2023-07-17 13:38:10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
 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,第一个特征就是“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”。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,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,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,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艰巨性和复杂性?如何应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“少子化、老龄化、区域人口增减分化”趋势性特征?怎样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?记者就此采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。

贺丹:首先,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、全局性、长期性、战略性要素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、长期性、战略性问题。人口发展状况是国家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,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。人口自身的发展,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、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,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。

第三,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,我们必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。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,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大,既面临着少子化、老龄化的挑战,也面临着人口众多、结构性转变的压力,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。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他国经验,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提供解决人口问题的中国方案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。

贺丹: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概括了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“三化”特征,要求我们“认识、适应、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”。充分认识人口形势及其背后的变动规律,才能做到不恐不慌,保持人口发展的战略定力。

少子化、老龄化将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。经历过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出生人口回弹小高峰以后,我国出生人口总量下降较快,少子化趋势加速演进。预计未来较长时间,我国出生人口规模将在1000万级附近波动。与此同时,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也在加快,2020年我国100岁老人已达11.9万,2022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达78.2岁,这将对我国老年健康服务提出更高要求。

记者:人口发展的新形势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?

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。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呈下降趋势,但依旧保持较大规模。2022年,我国15-64岁人口为9.63亿人,预计2035年还有9亿。目前,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依旧没有关闭。同时,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较高,保障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给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,当前我国15-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约为75%,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,处于较高水平。

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将释放巨大制度红利。当前,我国人口迁移势能仍然巨大。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2030年达到65%计算,还将有2亿人要实现生活、工作地的永久性迁移。城镇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将更加凸显。目前,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已经形成,对人口就业吸纳能力相对稳定。同时,乡村振兴战略将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,留住部分年轻人,支持有资金和经验的外出人口返乡创业,从而开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。推进土地、户籍、税收等关键领域改革,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,将释放改革红利,实现人口对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支撑。

人口老龄化使健康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。伴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和老年人口规模扩大,社会保障和医疗压力不断增加。老龄化、高龄化和老年家庭类型多样化形成了巨大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,建立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刻不容缓。预计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未来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仍将继续增长,对家庭及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。

记者:您认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?

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,我国人口发展的结构性挑战日益显现。我们应牢牢把握人口发展战略主动,以加快塑造素质优良、总量充裕、结构优化、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为目标,引领人口高质量发展。

着力提升人口整体素质,发掘人力资本新红利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人口发展的战略协同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,促进教育公平,普及高中教育,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,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。实施帮助女性维持工作家庭平衡的政策,稳定女性劳动参与率。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,推进健康中国行动,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,使我国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快于预期寿命的增长。实行人口素质对人口数量的替代战略,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加强人口动态监测,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。根据出生人口下降、老龄化发展、人口区域增减变化等趋势,加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协调配合。将“一老一小”民生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。引导人口合理布局、探索建立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单元、财政政策。加强资源统筹规划,做好存量资源规划和统合利用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。